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重生之大工程师 > 第二章:抚近门外拜山长

第二章:抚近门外拜山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刘主教可是想说薪水之事?”

“庚子以来,教会经费颇为拮据,所以,只能委屈您了。”

“无妨,只要够填饱肚子就行。”张泽羽此时的首要目标是先安顿下来,至于挣的多少,他倒是真的不太关心。可刘权岳倒是非常感动,他站起身来,躬身对着张泽羽就是一礼。

张泽羽连忙也起身搀扶他,“刘主教何必如此。”

“这一礼张先生受得,以后,教会的孩子们就托付给您了。务望尽心。”刘权岳坚定的对张泽羽说。

这时候,张泽羽也义正言辞地说到:“定不辜负刘主教厚望。”说完,也对刘权岳躬身还礼。

刘权岳伸出双手来托起张泽羽,“来,我这就给你写照会【注2】。”

照会?张泽羽傻了,照会这个词不是因该用在外交上的么,你雇我给你当老师应该写聘书【注3】啊,用得着写照会么?整的跟个外交事件似的。

刘权岳从药箱【注4】里拿出一张厚纸折成五折之后,用镇纸镇好,在第一折上面写上两个大字“照会”,然后在第二折上用小字写到:“奉天东关教会主教刘:为照会事,照得本会所属学堂因故停课,yu复非学术深裕、物望素孚者,不足以资矜式而宏造就。夙仰贵,观察学行高尚,教育热心,拟请担任本会附属学堂教习之席。暂代署理校长之务。”接着又在第三折上写到:“每礼拜授课时间约在二十五点钟,授课时间之外,兼评核各生札记等件。每月致送薪银二十两,自到堂起支,相应照会。贵教员查照可也,须至照会者。”(“礼拜”和“星期”这两个词分别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和十九世纪末就出现了。“礼拜”一词的出现,比“星期”更早一些,但是书面语用“星期”更多一些。二十五点钟可不是第二天凌晨一点,是二十五小时的意思。当时就这么个叫法。)

在第四折的右边写了三个字“右照会”,左边写着“教习张”

第五折上写着:“光绪二十九年十月一ri”写完了之后,刘权岳从药箱里拿出一个布口袋,解开口袋嘴上的绳子,从里边掏出一枚印章来。也没蘸印泥,直接用嘴往上边哈了几口哈气,看准了位置之后往纸上一盖,英汉双语的朱文印章钤然纸上,成了。

刘权岳抬起大印看了看,没有什么纰漏之处,用嘴吹干墨迹之后,双手交给张泽羽。

虽然写的都是繁体字,可张泽羽也看明白这上边写的是什么了,每月二十两银子,据他所知这价格可不低啊,看刚才刘权岳不好意思的样子,好像他还少给了不少,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张泽羽不知道,清末民初的教师工资那是相当高的。二十两这价格还是刘权岳打了四折之后的价格,以前教会学校的英籍教师的月薪是每月将近五十两银子(8英镑),而且那老师还只能教小学课程。碰上张泽羽这么个小学到大学都能教的,刘权岳才给二十两,他是真心感觉不好意思。张泽羽拿着照会愣神的功夫,刘权岳收好了印章。往桌上的茶壶里倒少许茶叶,用炉子上的热水沏了一壶淡茶。

“天se太晚,就不喝那么浓的了,您看如何?”

“没事,酽茶伤身,还是淡一些的好。”

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聊了一些准备开学的事,一壶茶喝完,张泽羽起身告辞。刘权岳这时候才想起来张泽羽没有住的地方,他本想留张泽羽在自己家住一晚,奈何自己这也没空地方。只好同意张泽羽回车里睡,并且表示,第二天就想办法给张泽羽解决住宿的问题。

词曰:

青衫结发聚秋萤。三馆早蜚英。出为主宗盟。总祖述、吾家考亭。

&n风世情。

——元·朱晞颜《太常引·送乐清宗晦山长陈辅贤》

【注解1】很多同学发现网上的很多词汇不可以使用,例如,24嘴交换机的故事。于是就说这是只需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您还别说,真骂对了。因为“只需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的出处就是源于文字避讳。

在北宋时期,常州太守田登,因为名字中有“登”,故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来代替。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右为难。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ri”。才有了如今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注解2】照会一词在1840年以前,是作为天朝对宗藩附属国下达公文使用的。鸦片战争清廷战败之后,碍于面子,依然使用照会形式作为外交行政公文,但是将其中的“天朝”、“禀”、“谕”、“恳请皇恩”、“钦尊大皇帝谕旨”等词去掉了,照会双方的地位也变成了平行关系。此后其他行业也开始使用,清末民初之际使用范围很广,不仅限于外交范畴。

【注解3】“聘书”这个词,在当时很少有男的给男的写,一般都是男的给女的写,因为当时的聘书功能基本等同于今天结婚证。

【注解4】清代文人家庭常见的一种家具,并不一定用来装药。</d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