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晨辉看了看愁眉不展的老爸,就笑道:“爸,这事情你纠结也没有用,羽湖还要好一些,毕竟这里经济还算是发达,财政收入也比较可观,还能够做到财政收支大致平衡,换了其它很多地方,甚至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起呢。**事实上,这个时候,朱老板恐怕比你更纠结。”
颜晨辉所说的朱老板,就是中政局常委,七巨头之一的现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他此时全面主持全国经济工作。
颜晨辉说朱老板此时比颜克勤更纠结可不是说着玩的,事实上,此时朱老板的确纠结无比。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央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甚至被人称为“悬崖边上的中央财政”。就在即将到来的今年七月,全国财政、税务工作会议召开,朱老板对与会人员说:“在现行体制下,中央财政十分困难,现在不改革,中央财政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到不了二000年就会垮台!”
尤其是今年经济过热,通胀率走高。就在这一段时间,中央派了十三个部长到二十六省市调查研究。部长们回来后写成的文件十三条,十三个部长一人写一条,拿到国-务-院讨论,朱老板是主管经济工作的常务副总理,他开玩笑说十三条不吉利,要加几条,后来形成了十六条——执政党中央六号文件,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对于分税制的展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不但如此,朱老板还亲自带队,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带领相关部门的官员先后走了十三个省。面对面的算账。每次行程都不轻松,经常加班加点,有的时候通宵达旦,车**战。事后朱老板曾半开玩笑的说,那段日子是东奔西走,南征北战,苦口婆心,有时忍气吞声,有时软硬兼施。总算谈下来了。我自己则掉了五斤肉。
事实上,朱老板此时的行动,都是在为即将进行的税制改革做准备。这个税制改革,对于地方财政是不利的,因为有一大块肉将会被中央财政割去。为了得到各省市的同意。朱老板是费尽了心力。朱老板认为,在推进重大财税改革时,必须要取得地方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这是必要的妥协,这个代价必须付出,这一让步争取了民心,统一了思想,保证了分税制改革的顺利推行。因为这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如果进行不下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句空话,它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的,对中国来说,它是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基础。
对于朱老板。颜晨辉是非常敬佩的,虽然他的一些政策被后人所诟病,但是,这些政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颜晨辉最敬佩的还是朱老板的人格魅力和个人操守。
实际上对于分税制改革这件事情,从其结果来看。中央财政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可以应付很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了,中央政府有了钱,可以统筹办理的事情很多,不再受到地方的掣肘,这是一件好事儿。
但是,现在的分税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
不得不说,从颜晨辉的角度来看,即将从一九九四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更像是一个半拉子工程。
这里面只是明确了中央和各省之间财权或者说是税收的分享比例,事权却没有界定清楚。事权和财权不匹配,而中国这种大一统的垂直型行政管理体制,又导致上一层级政府很容易把很多事权、很多支出责任推给下一级政府。所以到了去年的时候,大量的学术文章都在讨论地方政府的财政破产问题。
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也搞了很多非规范的收费项目,搞了所谓的全民创收,结果带来了大量的**和政企不分问题,后来地方政府找到了土地财政的出口。从一九九七年开始,中国开启了住房信贷,一九九八年搞住房福利制度改革,这时候地方政府突然看到一个现金流,就是土地可以卖钱了。
最先是三山、琴岛等搞的城市运营计划,以及明珠浦东的两岸一江规划,此后迅速被全国复制,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到了后世,甚至出现了房地产成为各地政府最大的支柱性产业的情况,占到全年gdp一半甚至是更多。这种结果,导致了很多非常严峻的问题,甚至是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事实证明,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很难持续下去,这使很多人在将来不得不重新回头来审视当年的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名字好听,大家原来以为是财政分权了,与国外接轨了,实际结果是财政集权。当时的目标也是两个提高,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
改革的主要着眼点是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分设国家税务局和方税务局,由此建立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就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