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天机再现 > 第三章古墓

第三章古墓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三章古墓

2018-04-15 作者: 古木三水

第三章古墓

我用脚使劲踩了几下,土块纷纷落了下去,不多久塌陷出现了一个能容一人进出的洞口,凑近一看洞里居然还有向下的阶梯,很深,灯火的光芒根本照不到底。

老锅拍了拍我,问道:“小爷,你们家是正枝,祠堂下到底有啥啊?”

我从小家族里的故事是没少听,但回忆一下好像真没听过有这一出,很无辜的耸肩说道:“我还想问你呢,我一年才回来几天,上哪知道去!。”

老锅见发出怪声的原因找到了,劝我先回去睡觉,等天亮了再给村领导汇报。可我感觉现在不下去看看有点可惜了,从小我就对古物特别感兴趣又学考古专业,一看到黑漆漆的洞口,顿时困意寒意全消还来了精神,打算先跳下去一睹为快,等到明天天一亮全村人知道了都来看热闹人多拥挤就没意思了,况且洞里面有风吹出来说明空气流通,很安全。

我就央求老锅,让他替我把风我下去瞅瞅,老锅一听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说我一个人下去他不放心,万一我出点啥意外老族长非把他活吃了不可,没办法只能舍命陪君子和我一起下去。

我们两个一前一后侧身进入了地洞,带有阶梯的竖井下去七八米才到底,一条漆黑的隧道出现在了眼前,隧道内很宽敞而且干燥没有一点霉变的气味,感觉很像电影《地道战》里的场景,以至于我都担心千万别突然蹦出来个女八路,给我俩来个“串糖葫芦”。

隧道的规模着实不小,成“回”字型缓慢盘旋向下,已经远超过了祠堂院落的范围,老锅对村子的环境非常熟悉,他说:“哎呀,这个洞可够大的,起码占据了半个村子的面积,我说怎么离河这么近,村里面一口出水的井都打不出来呢,敢情地底下是空的啊!”

黄土有很强的可塑性,夯实之后几百年都不会走形,所以隧道很牢固,地上面大雨下的正欢,可地底下一点都不湿。走了一段发现脚底下很太平我们就放心了,老锅嘻嘻哈哈的给我讲起了他儿子的趣事,我则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前面隧道一转弯,走在前面的老锅话刚说了一半突然噤声了。

我急忙跟过去去,举起手电一照,见他眼珠子瞪得老大,脸都绿了。“怎么了,老。。。”“锅”字还没出口,我眼角一扫看见转角处黑暗的角落里居然直挺挺的站着一个人!

雨夜祠堂下面黝黑的洞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即便有天大的胆量也不免吓个半死。这一惊非小,我就觉得心脏足足停跳10秒钟,摸了摸胸口发现自己都快凉了。

妈的妈我的姥姥,吓死人不偿命啊!

过了好一会气血总算平稳住了,心想刚才手电光太昏暗了,看了个模糊,能是个人吗?

老锅也缓了过来,神经质的就要把扔斧头过去,我赶忙一把拉住他:“你个愣头青,先看清楚了再动手也不迟!”

说着我鼓足了勇气哆利哆嗦的朝前走了几步,再次举起手电一照,灯影下前面不远处果然出现了个“人”,穿着一身破烂的长衫扎着头巾,从衣物的腐烂程度上推断有年头了。

老锅吓的忙用手挡住嘴,小声对我喊道:“小爷,快把嘴挡上!我听老人说僵尸遇到活人的气息就能诈尸扑人。”

我苦笑了一下,心想这些年死人没少见,躺着死的、爬着死的,可还真没见过站着死的,要是他真能扑人的话,我还非得把他抓起来研究一下不可。

我冲老锅摆了摆手让他噤声,顺手接过他手中斧子,一步一步挪了过去,小心翼翼用斧子尖轻轻一挑那人的头巾,没想到斧子碰到他身体上居然发出了“铛”的一声金属碰撞的声响,与此同时他身上穿的衣服裂成无数碎片落在了地上。

这下瞧清楚了,那“人”身高160公分左右,身体在灯光下散发着绿色的金属光泽,是一个针灸铜人!

认穴位是学传统中医的一门必修课,人体720个穴位记忆起来很不容易,在身体上一一对应就更难了。北宋的时候医官发明了这种针灸铜人以示教学之用,后来原件毁于战火,到明朝又复制了很多。我家有个石膏做的复制品,所以我一眼就把它认了出来。

制作铜人的匠人技艺非常高超,铜里掺入了适当比例的稀有金属,还经过了特殊的防氧化处理,使得它保存至今依然散发着金属的光泽,脉络穴位依然清晰准确。

铜人的出现近一步说明地洞是本家族留下的遗迹,因为我们家族世代行医,净出些个“医痴”。老锅在后面连喊我几声,可我想的太投入完全没有听见,他只好壮着胆子捂住口鼻来到我的背后,问我怎么回事。

我把情况简单给老锅一说,他这才放下了心,走过来试着搬动铜人,结果连使了三次力铜人却纹丝不动,好像长在地里似的,我们只得绕道而行。

又一口气走了10几分钟,空气还可以,但是通道却狭窄了很多,哈着腰才勉强可以过去。就在我感觉已经接近极限不能再往下走的时候,脚下的地面突然变成了青条石,四壁的黄土也被大块的青砖所代替,工艺十分考究几乎摸不出砖缝。

我用手指轻轻敲击大块的青砖,砖头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当当”声响。这砖我见过,全中国只有临清一个地方出产,个大、轻巧、坚固,当年明成祖兴建紫禁城,临清一地曾有无数砖窑厂树立在运河两岸源源不断的输送着砖石材料,作为进京漕运的一个重镇临清也为此盛极一时,以至于进京演出的徽班也要在先得到临清、德州、沧州等外埠百姓的认可后方敢入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