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关西。
随着气温越来越低,烛水河战场也逐渐安静下来。西凉军和北疆军各自坚守在烛水河两岸,谁都没有撤军后退的意思。
在茅津渡口和弘农城渡口,数百条漕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二条南北贯通的船桥。先期运到这里的粮食和各类物资,由数千屯田兵运到对岸,再由候在对岸的辎重大车运往北疆。
常遇春和新任河东太守丘慧(丘季智)、肖彦顶着凛冽的寒风,站在弘农城楼上说着话。
常遇春问道:“你们看,这天大概什么时候下雪?”
丘慧眯着眼睛看看灰暗低沉的天空,缩了缩脖子,说道:“快了吧,应该就在这几天。”
………………
十二月中旬,冀州,清河国。
李靖带领大军撤到东武城后,歇了两天,然后不待公孙瓒领军赶到,突然弃城而去,沿着清河直接退回了广宗城。他让徐晃带着前锋大军屯兵于广宗城十里之外的界桥,阻止公孙瓒大军渡河。
公孙瓒率领大军一路西进,占据了东武城,包围了甘陵城。清河国相季雍无奈之下,投靠了公孙瓒。
这时袁绍领军赶到清渊、馆陶一线,严阵以待。
甘陵城、广宗城、清渊城各自相距一百里,三路大军正好形成对峙之势。
这是三方都需要的局面,于是,随着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冀州安静了下来。
………………
大汉国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正月。
正月上旬,长安。
王柔和傅干到了长安后,拜见了天子,但没有见到太师董卓。
当天晚上,司徒王允在家宴请王柔。兄弟两人几年没见,分外亲热。王柔说明了来意,希望王允能从中疏通一下,帮助自己见到董卓。
王允仔细问了一下北疆的情况,但他听说李翊已经撤消了泉州朝廷,独占了权柄,显得非常吃惊,问道:“叔优,当初一帮老臣要去北疆时,我就料到有这一天。大汉前有董卓之祸,后有李翊之患,社稷将覆矣。”
王柔笑道:“子师兄过虑了。北疆的事,我刚才已经详细对你说了。我家主公和董卓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他……”
“你不要说了。”王允挥手打断了王柔的话,激动地说道,“董卓是西疆的一头恶狼,李弘是北疆的一头猛虎,两个人的本性是一样的,都是大汉的奸侫。”
王柔知道王允性情刚烈固执,很难说服,所以也没有过多辩解,任由王允大发脾气。王柔在北疆地位不高,朝廷的许多重大决策他都不知道。离开泉州前,张温和卢植特意找他密谈了一次,稍稍透漏了一点朝廷下一步的打算。朝廷为了尽快拯救社稷,即将开始征伐大战,其首要目标就是攻打长安,讨董勤王。朝廷派他到长安有两个使命,一个是迷惑和麻痹董卓,一个是说服王允再次策划兵变。
王允从董卓主政开始,就百般讨好董卓,因此遭到了很多官僚儒士的鄙视和痛斥。但张温、卢植等少数大臣知道王允之所以甘愿自毁声名,都是太傅袁隗的安排。大臣儒士们越是唾骂王允,董卓就越信任他。王允凭仗着董卓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最大程度的保护着天子和士人,勉强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朝廷,竭尽全力维持着三辅百姓的生存,暗中策划了多起削弱和打击董卓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