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召唤之三国霸业 > 第1064章 官制改革

第1064章 官制改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魏征为凉州刺史,梁习为长史,杨秋为司马;

徐庶为荆州刺史,伊籍为长史,向宠为司马;

步骘为扬州刺史,褚遂良为长史,李通为司马;

李希为北庭都护,温恢为长史,成宜为司马;

枣祗为辽东都护,刘馥为长史,陈登为司马。

李翊大幅度的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待遇,各州刺史都护都是中两千石大员,即实得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年总共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这种俸禄已经与九卿大员同等级了,与后世的正部级差不多。

更难得的是刺史和都护都直接掌控一州政务,是真正的封疆大吏,相对于是后世的省长。不是现在已经没多少实权,只有虚名的九卿官员能够相比的。

而一州长史和司马均为真两千石大员,月俸一百五十斛,年俸一千八百斛。总的说来,长史相对于后世的常务副省长,而司马则是相对于后世的省军区司令员,并且还兼任了政法委书记和公安局长。

至于各郡国守相,依然是两千石官员,月俸一百二十斛,年俸一千四百四十斛。

另外,又有嫡系糜竺负责已经遍及治下所有郡县的李氏商会,管理李翊日进千金的小金库。

糜竺作为李氏商会的负责人,同时还兼任着商业司的司长一职,级别与各州刺史都护看齐,也是相对于九卿级别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李氏商会已经十分庞大,由于是朝廷唯一的合作商,因此囊括各行各业,宛如后世所有国企合在一起。

除了各路诸侯战败后其手下投降李翊之外,有许多人也在这些年归入李翊麾下,其中杜畿、张既、梁习、枣祗、刘馥等人较为知名,李翊知道他们是有大才的,依次任命。

其实还有许多三国时期有名号的文官、武将入到李翊麾下。这些人或为朝廷各部的署曹掾史、随事要员,或为各地内政、军事长官,或为军队中层将领。以原三国魏国官员居多,只不过李翊记不得这太多人而已。

并且有太多人因为李翊的横空出世改变历史格局后,也许再也不会出现了。究其主要原因:李翊黄巾之乱前就来了。

再加上李翊通过召唤系统召唤而来的后世历朝历代的名臣名将,如今李翊麾下人才济济,天下无人比肩。

在建安十年的正月,李翊通过大汉天子刘协之口,颁布了许多改革的政令,将实权几乎都转移到了唐王府了。至于汉室朝廷,几乎成为了一个摆设,一个仅供人参拜的神像。

按照新的诏令,蓟城大学堂被命名为京师大学堂,取代太学成为真正的官学,提出游学制度,凡是没有在边族游学宣讲两年以上者,不得入学京师大学堂,有经历者,入学京师大学堂的同时,在考取地方官员以及唐王府各职务之时优先录用。

当然,太学并没有被废除,依然行使着它官学的职务。并且,李翊又指示太学,依照大唐国国内的学制,号召各乡学究们,支援边疆文化教育,凡是在边疆地区教学两年以上者,优先招录入太学。

大唐国的这些学究们,最初加入的是晋身无门的寒门士子。如今加入的大多是进入京师大学堂落第的学子,想要通过李翊制定的的特殊学制当官。而李翊搞的州、郡、县三级学制,就是运用这些人想要当官的迫切心理,让他们为千千万百姓扫盲。

成效是卓著的,千百年不识字的百姓有了机会,谁不想认识字?所以一个个的都发奋学习,渐渐摆脱了文盲。

这项新的制度实施后,想要当官的,想要实现理想的,大批人前去西北、辽东和北方大草原宣传中原文化。教导没有文字的异族学习汉字,说汉语。

多年后,匈奴、乌丸、羌族、氐族以及辽东诸胡这些后世多民族的前身民族,抛弃了自己陈旧原始的制度,开始用华夏的礼乐。这些民族本来没有成型的文字,就开始用汉字。这些民族在地区内混杂,语言多不通。发现学习汉语后,就能够顺畅交流,于是都学汉语。

一个国家,无外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大的方面,而李翊的改革遍及这四大方面,可谓是全方位铺开。

军事上,由于受制于生产力的落后,李翊并没有进行大的改革,而是要求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训练要刻苦。

政治上,改革旧有朝廷机构,从而让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朝政坛带来新气象。

经济上,虽然李翊十分想要建立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帝国,但也只能顺应时代先搞好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李翊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度。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士族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往往一个大族拥有数万顷的土地,成千上万的家仆。这才让这些士族门阀不断做大,乃至拥有了割据的豪强实力。李翊将土地按照人口分配,振兴全民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大族的力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